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4-18 06:32 点击次数:59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对国资国企工作思路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完成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从体制机制、效率效益等急迫问题的改革,开始进入国有企业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担当使命功能。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最重要依靠力量,国有企业要成为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力量。
实施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2025年是最关键的一年,国资国企的改革目标就是突出抓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强调要聚焦“国之大者”“省之重者”,围绕国之所需、省之所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化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方面的核心功能。企业功能定位就是企业确定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和经营方向,以及所要实现的企业价值和作用。要想做好国企功能性改革首先就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功能进行定位,明确新一轮国企改革最大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式现代化,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就是要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当“突击队、主力军、国家队、排头兵”。
企业功能定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它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功能性改革首先需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并根据国企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
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是企业功能性改革的基础
企业功能定位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和实施战略管理活动的前提,是企业在市场中所选择的目标和位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做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与科学分类,可以明确不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定位,从而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径,增强企业活力与发展动力。这有助于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提。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并科学分类,有助于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特点有针对性推进改革,将改革引向深入。可以确保改革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一刀切和盲目推进,从而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明显不同,国有企业在践行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阶段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引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方向,有序推进核心功能改革,就成为摆在诸多国有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骨干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国有企业首先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承担的核心功能必须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国家意志、成为政府施政的载体和工具,充分体现党的要求、国家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愿,并且要成为实现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兼具多重属性的企业。
第一,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使命。国有企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还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和担当,如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等。这种定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方向和原则。
第二,功能定位是国有企业分类施策的前提。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以及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在改革策略、经营机制、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例如,竞争型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主要目标;资源型国有企业是以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主要目标;而基础型、公益型和公共型国有企业则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为主要目标。这种分类施策的改革方式,有助于更精准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功能定位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评估标准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要不断评估国有企业的功能是否得到了有效发挥,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功能定位和实际表现,可以客观地评价改革的成效,并为后续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不仅明确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和使命,还是分类施策的前提和改革成效的评估标准之一。
尽管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多轮次的国有企业改革,但还是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功能较弱,这些国企既没有承担起明确的核心功能,也未能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没有面向市场构建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市场地位。这就导致一些国企低水平发展、同质化竞争,也导致部分国有资本长期停留在传统产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缺乏主动性。经营环境一旦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如果这些国企没有坚定的改革决心、精准的企业功能定位和创新的经营思路,注定无法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市场竞争中也无法长久地生存。功能定位就是要促进和帮助企业明确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
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就是要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这一定位不仅关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确定国有企业的主导产业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功能定位为企业指明了在哪些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和核心技术,从而确定战略方向。
通过功能定位,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国有资本投入关键领域,提升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明确的功能定位有助于企业集中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坚定国有企业功能性改革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企业功能定位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300832)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明确自身的定位发展方向,确定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国有企业承担“三大”核心功能。
其一,国有企业应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
其二,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有企业应加强产业控制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需要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一些主业位于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应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换代。
其三,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国有企业应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国有企业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成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的重大使命责任。国有资本要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集中,让国有企业更好发挥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作用。持续聚焦增强在国防军工、粮食、能源资源、骨干网络等关键领域支撑托底能力,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此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国有企业也应该有所作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网络安全。
根据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
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不仅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和使命,也是完善主责主业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功能定主业,以主业谋发展。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功能定位必然对公司的发展目标、主营业务、发展模式有不同要求。通过明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可以进一步梳理和确认其主责主业,确保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过程从宏观的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到微观的企业运营逻辑,都是一脉相承、具体落地的。
在完善主责主业管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坚守主责、做强主业。这包括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以及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通过聚焦主责主业,国有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为了更有效地根据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国有企业还需要建立科学客观务实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清晰描述、准确界定、具体细化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定位、角色或责任,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使命要求。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其功能定位,从而进一步完善主责主业管理。